這次疫情里,口罩成了最重要的醫療物資??谡质怯脽o紡布做成的。無紡布在工業上的用途很多,而其中一種無紡布的應用和中國另一次大災關系密切,那就是在1998年洪災后被廣泛應用的無紡土工布。
1998年7月,當長江流域洪災剛形成時,瑞士蘇爾壽織造公司致函時任總理,介紹國際上土工布的應用,并建議中國在抗洪救災和災后重建中推廣應用。
有外國專家感嘆:“如果中國在堤壩建設中廣泛采用了土工合成材料,這次洪災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會小得多?!?/span>
而事實也是如此。經歷過1991年洪水的江蘇省,后來就采用土工布對沿江沿海堤壩進行加固,而在1998年,江蘇的堤壩就經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驗。土工布幫助堤壩抵抗洪水,是因為它有過濾、排水、隔離、加筋、防護作用,能夠保護堤壩土石結構、減輕流水侵蝕、增強堤壩強度。
其實在此之前,土工布在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但并沒有得到太多關注。而在蘇爾壽織造公司提出這一建議之后,政府高度重視,8月初總理親自做了重要指示,隨后國家經貿委就在我國推廣使用土工織物問題做出了部署,國家經貿委很快成立了由生產和使用部門共同組成的土工布推廣應用工作協調組,制訂了土工布的生產和使用規范及標準。
如今,土工布已經是常用材料,被用在水務、礦山、高鐵、垃圾處理等工程領域。
用在工程上的土工布和用在口罩上的無紡布工藝不同,但有一樣石化原材料是相同的,那就是聚丙烯。
我采訪了某石化國企的資深工程師,他說20年前就建議他所在的工廠研發聚丙烯生產技術,但該廠一直沒在這個領域啟動,不得不為之深表遺憾。但從全國來看,這家廠沒做就會有其他人做,鑒于聚丙烯只是初步的合成材料,國內低端化工又出奇的多,聚丙烯產能肯定不是如今口罩增產的瓶頸。過去服務于工程的聚丙烯,很容易就能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可見從那時到現在,中國的工程應用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多難興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成立的。
但前提是不要因為一些進步就把腦子吹糊涂了,要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并虛心學習。一個國家的進步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這個短板補上了,另一個短板就會冒出來,全部補齊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但這又何其難也。
還是口罩的問題。普通無紡布雖然是口罩的主料,但在功能性上它只是輔料,口罩的過濾核心是一種叫熔噴料的無紡布合成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很好的過濾性能,擋住飛沫傳播的其實是它,素有口罩“心臟”的稱號。
熔噴料的原料其實也是聚丙烯,但是它的塑造要求比較高,工藝很復雜,應用場景也不算多,因此能生產熔噴料的國內企業不多。為了讓你們看到點真東西,老油條頂著喜事沒隨禮的壓力,找他石化系統的朋友要了一份不完全名單,統計一下全國的產能也只有15萬噸/年左右,相當于每天410噸。
那按照目前的口罩消耗量我們需要多少這種材料呢?
1噸熔噴料可以生產25萬只防護口罩,410噸的全國熔噴料產能,馬力全開也只能支撐日產1億只防護級口罩。這距離2月底產能1.8億只可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大概多出來的產能都只能是無紡布安慰口罩吧。
另外,根據那份名單,熔噴料的生產企業全部集中在江浙滬和湖南,另有京魯各一家。從這個布局也能看出,熔噴料屬實是比較高端的石化產品,才能在這些發達地區留下。但口罩本身并不是高端產能,大量集中在中部地區,如河南、湖北。在目前封交通形勢仍然嚴峻的情況下,東部的熔噴料產能是不是能送到口罩廠家也是個問題。
從這一點上來說,石化國家隊和上汽、比亞迪等發達地區制造業參與口罩制造也是個沒辦法的辦法。原地制造,就地消化,才能讓珍貴的產能得到最好的利用。
你可能會說為什么國產的跟不上,不用進口料呢?
熔噴料的進口比例還真挺高,主要來自亞太地區和北美。像在手機行業被中國品牌打懵了的LG、三星,這次卻捏著熔噴料的主要產能,韓國財閥的跨界實力你不服不行。臺灣的臺化、臺塑也是熔噴料巨頭,不知道當年故意讓臺塑王永慶在大陸敗走麥城的那些人今天是不是該感到羞愧。當年這個泉州后裔可是頂著董事會反對在大陸投資的,結果賠得跟孫子一樣,福建的技術引進也打了水漂。
但問題在于,現在中國的航運系統運轉也不靈。服務于上海和寧波兩大港的集裝箱卡車司機,樂觀估計也只有20%左右到港,他們就是不吃不喝加班也只能把清棧進度提高到30%,這也就意味著海運物流只能恢復到30%,杯水車薪。
化工還算是時效性低的,參與冷藏箱海運的眼淚早就哭干了。
話說遠了,航運的事我們下次再介紹,這也是個要命的東西。還是說回口罩,在進口熔噴料指望不上,國內產能不足調度困難的情況下,我們想要買到足量、合格、安全的口罩,還得等很長的時間。
平時我們說起中國制造業,總是一副無所畏懼不所不能的樣子。也確實,在終端制造領域和部分行業的全產業鏈上,我們的工業力無人能敵,但一說到稍微高端的產能,就往往顯出窘態,比如難以自給自足的熔噴料。但你好像又不能說中國化工制造不行,工藝簡單的無紡布我們是要多少有多少,都成落后產能了。
大而不強,是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借助災情進行一些反思沒有壞處。但也不能光反思,拿出當年引進土工布聚丙烯的精神引進熔噴料,及其他當下的高端技術,才是補短板的辦法。
短板越補越少,長板越做越多,人民才能有信仰,民族才能有希望,國家才能有力量。
口罩所用的核心材料是一種叫熔噴布的聚丙烯制品。它在廣義上也屬于無紡布的一種,但是因為塑造要求比較高,應用場景也不多,因此在國內的產能相當有限。
再加上熔噴布產能布局和口罩產能布局在地理上有區隔,疫情當前的危急時刻要讓防護級口罩的產能提上去并不容易。
現在情況有了新的進展,歐美日韓中東等地日前都相繼爆發大規模疫情。像韓國邪教信徒那樣信仰室外不會傳染病毒的瘋子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世界人民都要惜命的,全世界范圍內的口罩需求量在未來必然是肉眼可見地暴增。
口罩會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里成為好生意。
自然,作為核心原料的熔噴布也會成為一門好生意。根據最樸素的經濟學價格原理,你應該能猜到熔噴布的進貨價格肯定要上升。
事實也確實如此,但價格上漲的幅度甚至遠超魔幻現實主義所能想象的極限。根據澎湃新聞記者的調查,目前熔噴布在中間商-口罩廠家之間的價格,已經從平日的2萬元/噸暴漲到了10~29萬元/噸,漲價幅度達10多倍,可能還沒有發票。
看到報道以后,我又腆著臉找那個做化工的朋友問了問情況(不好意思的原因你們應該都知道了),他說澎湃的這個價格還有延遲,圈子里流傳的最高價已經到了75萬元/噸。
翻了32倍,真是好消息呢。
熔噴布的價格一夜暴漲,自然主要是因為口罩制造端的需求太旺盛,石化行業有點招架不住。而招架不住的根本原因,是熔噴布的擴產難度遠遠大于口罩。
口罩制造,即使是醫用級的,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幾乎沒有難度??谡謾C一臺20萬,而且國內就有大量貨源,三桶油買得,汽車廠買得,連做牛仔褲的家庭作坊都買得,工人也只需要簡單的培訓就能上崗??谡之a能快速拉到110%,不光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符合生產規律。
但熔噴布并非如此。
上次就有讀者提出,我們不是已經掌握熔噴布生產技術了嗎?為什么還要說這是短板呢?怪我們沒解釋清楚,事實情況是,熔噴布產能雖然中國有,但制造熔噴布的化工設備我們還不掌握。目前國際熔噴布設備主要掌握在德國企業手中,國產設備都只是小打小鬧。
這個進口問題不是國家一聲令下就能解決的。熔噴布卡的口罩脖子,一時半會真的解不開。
國家肯定知道這個困難。有轉產企業人員報備說熔噴布產能不足,建議使用一種性能差不多的納米纖維膜替代,結構大概是下圖這樣。
這種材料又叫靜電紡絲,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于美國,在氣相和液相兩態中都具有過濾性能,而且國內很多科研單位和院校材料學院都研究過這種材料,據說最新的應用是在電動車電池隔膜上。我又查了一下國內的專利系統,發現靜電紡絲的量產設備已經在國內發明了,但是具體應用產能是多少仍然是一筆糊涂賬。
科技方面的事,做糊涂賬也是傳統藝能了。
所以靜電紡絲口罩的批量上市日期,大概率又是一筆糊涂賬,防護級口罩產能,還且得等等,熔噴布價格壓力,制造企業也得忍著,這都是沒辦法的事情。
比較讓人擔心的,是在制造后端對口罩的價格限制嚴打。
目前各地針對疫情都推出了口罩價格管理政策,一般規定購銷價差在15~35%之間,只有上海允許兩倍出售,這本就是一個沒什么利潤空間定價范圍。而且購貨價格還不是實時更新的,在實際執行中很多基層部門會按照正常時期的定價認定進貨價格。
口罩零售被迫虧本。
這樣一來,正規零售店進貨肯定不積極,高價出廠的貨源只能流入黑市。打擊越嚴,黑市的風險溢價越高,最后你能買到的合規口罩就越不便宜。
而隨著國外疫情越來越嚴重,口罩的流出速度也會加快。最不理想的情況是,有的國家對口罩市場完全不限價,黑市口罩全部流入該國,反而穩定了口罩供應,而中國的老百姓捧著錢都買不到合規的口罩。到時候槍斃幾個頭鐵的都不解決問題,中間商可以搞非暴力不合作嘛。
這樣靠口罩創匯,可真是太蠢了。